~11月多就开始下雪了,到12月底就很少零上了,一般零下五六度到零下十几度,冷一点零下二十度。一般过年前就放假了,所以最冷的时候有时遇不到。屋里不冷,有暖气,而且兰州冬天比较干,不像南方阴冷,所以就是零下十几度只要你不在外面乱转都不会太冷,一件毛衣一件羽绒服就够了。保暖内衣不太实用,因为屋里热,出去冷,出去穿的厚厚的外套回去就要脱掉,里面太厚回屋里就容易热出汗,一冷一热容易感冒。我也是南方人,在兰州上了2年大学了,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冷,就是冬天风比较刺骨,少出门就好,出门也记得戴帽子、围巾和手套,总结一句话就是外套越厚越好,里面适当就行~~
兰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末尾加一个“撒”音,比如说:“起床了,上课去撒。”回答就是:“困死了,不去撒。”劝道:“哎呦,睡啥撒,老师说再不去就挂人撒!”类似于此啦,虽然短短几句,但就是这么个情况。
兰州话说的不好听,兰州人似乎也知道这个原因,实际上兰州的人越来越少说兰州话,似乎是在进行一种刻意的回避。这一点又与上海极为不同,上海人似乎首先总是想说上海话,用上海话来显示自己的本地身份,哪怕自己很穷,但只要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就比什么都重要似的。
如果从兰州的人口构成来看,这实际上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城市,不应该是一个落后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在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是有一批移民潮至此的,他们是国家鼓励来此为共产主义建设而奋斗的一批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很多自此不曾回家。扎根于此,像从蒲公英身上飘走的种子,到何处扎根于何处。因此,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富有创造力的孕育,根据一种理论,混血儿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为了理想而产生的孕育也应该是近似的混血儿吧。不知道是这批混血儿后来都走了,留下了一批歪瓜裂枣,还是入乡随俗,顺其自然而发展。我觉得前者更有可能,因为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仍在发生,倘若身怀绝技,谁会在此发展。在此发展者 ,在我看来多是小富即安者,我亦属于此种之人。倘若这批人不在,兰州怕是会更加悲惨。
举个简单的例子,兰州如果是一位有生命的母亲,那么这一个个人才就像是她的孩子,即使再想让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但考虑孩子的将来,也会让儿子去更好的地方发展,与真正的孩子不同,真正的孩子在走的时候还会想着将来要孝敬父母,至于将来是否这样做,则不可而知。而这兰州的孩子们则是不带一丝留恋的出走,走之时,还要骂一句:“这破地方,差点把老子耽误了撒!”母亲也许会哭,兰州不会哭,兰州依然是兰州,依然是那座黄河穿肠而过的城!
我为兰州痛,今日我替兰州将这话说出,希望兰州母亲能好好待我!我这个外来的孩子要在您的臂膀中度过这人生最美好也是最有挑战性的光华岁月,至于将来,孩子是不是会走,真的不知道。但是,我真的想为这座城做些什么,做些能让别人注意这座城的大事来!
请及时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